发布日期:2025-04-13 22:01点击次数:160
作为一名生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民江苏配资平台,真的是非常幸福,这种幸福相较于古代人来说,最直观的地方就体现在恋爱和婚姻自由上面。现在的我们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,但是古代人却很被动。
包办婚姻是古代婚姻制度中常见的方式,上到皇室贵胄,下到黎民百姓,无不受到包办婚姻的禁锢。特别是古代的女子,本来地位就低,在婚姻上更是没有话语权。
包办婚姻制度下的社会有着多面性,有些女子在嫁过去之后,饱受婚姻的折磨,而有些却是觅得良人。虽然后者是极为少见的,但只要有一例,就能给那些在包办婚姻枷锁下的人们带去希望。
我国有一位大将军许光达,他跟妻子邹靖华就是通过包办婚姻结为连理的,虽然中间两人分离了十年之久,但彼此依然坚守着承诺。当他们再相逢的时候,还能一眼认出彼此,共同谱写出一段爱情佳话。
青梅竹马定下婚约
展开剩余88%邹靖华于1913年3月出生在湖南长沙县的东山镇棣塘村。虽然生在农村,但是她的家境在当地还算是不错的。父亲邹希鲁是一名举人,考取功名后便回家乡开设私塾教书育人。
邹家是个大家族,父亲邹希鲁兄弟姐妹非常多,因为其常年外出游学,因此,由兄长管理着家里的大小事物。
有一个文化人的父亲,邹靖华跟其他农村女娃的待遇不同,她从小就跟着父亲到私塾里读书习字。
那时候,她经常看到一个男孩总是趴在父亲的私塾窗外,偷偷地听父亲讲课。一日,那个男孩突然晕倒在了窗外,被父亲邹希鲁救了回来,这个男孩就是许光达。
这是他们俩第一次见面,邹靖华是私塾先生的女儿,而许光达不过是个放牛郎。本来家境悬殊的两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,但命运有时候就是会制造出很多的可能。
那年闹起了饥荒,邹家的日子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,毕竟家里那么多张嘴要吃饭。管事的是邹希鲁的兄长,也是邹靖华的大伯。
他看到邹希鲁生的全是女娃,那个年代,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,于是他提出将邹希鲁的两个女儿送给别人,其中一个就是邹靖华。
邹靖华的母亲舍不得将女儿送给别人,死活不同意。但在家里又说不上话,于是被迫上吊自杀。看到闹出了人命,其兄长才不敢再逼迫他们,不过要求邹希鲁赶紧帮邹靖华找个婆家把她嫁出去。
当时的邹靖华才9岁,这么小的年纪就失去了母亲,自己又成为了家人想要抛弃的累赘,可想而知,在她幼小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的难过。
父亲邹希鲁也希望给女儿寻个好人家,至少嫁过去之后不能受委屈。这时,他想起了许光达,两人也算有点渊源,彼此也了解。想到这里,邹希鲁立马登门到许家去提亲,没想到许光达的父亲一口答应了下来。
他们的婚姻就这样被包办了下来,当时许光达14岁,邹靖华9岁。
婚后10天,失散10年
因为邹靖华年纪尚小,两人定下娃娃亲之后,还是回到各自的家中生活。直到邹靖华17岁成年之后,两人才在家乡举办婚礼。
在这期间,许光达已经考上了长沙师范学院。这里有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,许光达也接触到了很多新的革命思想,并于192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革命的一份子。
1928年,许光达回到家乡完成对邹靖华的承诺,两人在村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。邹靖华是个非常懂事且明事理的女人,在新婚之夜,许光达便向他吐露了自己是共产党员的身份。
邹靖华在惊讶之余,拉着许光达的手说:“你放心干你的事就好,我会照顾好家里的一切。”
面对这么支持自己的妻子,许光达心中满是愧疚。抗战时期世道不太平,他投身为军人,如今国家为难又怎能老想着儿女情长。他明白今夜之后,他们即将面临着长时间的分离,但没想到这样一别便是10年。
新婚的10天后,许光达接到了自己到处被敌人通缉的消息。为了不连累家人,他告别了新婚妻子,逃出了长沙。只留下一枚铜钱大小的弹片,作为定情礼物送给了邹靖华。
千里送君,终须一别。邹靖华站在渡口,使劲地朝远处挥动着双手,心中不停地喊着“我等你回来!”
邹靖华没想到,那天一别就再也没有许光达的消息。她回到了娘家,一边忍受着继母的嫌弃,一边苦苦地等候着丈夫的消息。
可没想到左等右等,等来的却是许光达牺牲的消息,这一下彻底将邹靖华的希望打入谷底,她一时想不开跑到外面上吊自尽,幸好被人救了下来。好不容易捡回了一条命,邹靖华知道是自己命不该绝。
她逐渐收敛起悲伤的情绪,决定投身到革命的队伍中,去完成丈夫未完成的心愿。期间,家人多次劝她改嫁,她就是不肯。在她的心里,好像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告诉她,许光达没有死。
凭着心中的信念,她考入了长沙市女子第二师范学院,但她从未放弃寻找许光达。之后在校长徐特立的帮助下,她终于得到了关于许光达的最新消息。原来他并没有死,而是因为叛徒出卖受了重伤,被转移到苏联养伤。
两人阔别多年终于搭上了线,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双方还无法见面,只能通过书信交流。不过对于邹靖华来说,这样的结局已经很好了。
夫妻重聚
1938年初,许光达从苏联回到延安,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。回到祖国的许光达事业如日中天,他的婚姻大事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点。长相出众,能力拔尖的他成为不少军中女子的“白马王子。”
然而,许光达心中思念着邹靖华,对身边的桃花运不为所动。期待着有一天能和妻子重逢。
远在另一边的邹靖华也是这样想的,此时的她也加入了共产党,并在党的安排下准备进入延安抗大及延安中央党校学习。后来,徐特立告诉她,许光达已经回来了,人就在延安。
得知消息的邹靖华喜出望外,当即下定决心跟着徐特立奔赴延安与丈夫团聚。当时战争还处在白热化的阶段,从湖南到延安这一路困难重重,凶险万分。但无论多么艰难的路程都抵挡不住邹靖华想要见到他的决心。
邹靖华抵达延安时,作为训练部长的他正在给学员讲课。邹靖华走进教室,看着讲台上意气风发的许光达,她压抑着心中的激动,找了个位置坐下。
这时,许光达的目光也落在了邹靖华的身上,只觉得眼前的女子非常熟悉,像是在哪里见过。突然脑子一闪,恍然大悟,激动得喊着:“这不是我妻子吗?”
下课后,两人徐徐向对方走来,离别十年,一朝重逢,夫妻俩有种难以言说的感觉。团聚后,两人再也没有分开,直到许光达1969年逝世。
丈夫离世后,邹靖华又不离不弃地独守着这个家35年的岁月,直到2004年邹靖华老人去世,才为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画上圆满的句号。
邹靖华和许光达两人虽然是包办婚姻,但是双方在婚后都坚守着婚姻的承诺。即使两人新婚开始就被迫分离长达十年之久,依然不忘当初洞房花烛夜许下的誓言。
这段感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。俗话说:愿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离,他们何其幸运江苏配资平台,遇到了与自己同样坚定信念的人,才能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。
发布于:天津市